1-11月,全市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持续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延续增长势头实现平稳运行。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增幅分别较上半年、前三季度提升3.1个和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5位。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77亿元,同比增长5.6%。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稳”的作用显着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基本生活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04.93亿元,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9%,同比增长18.8%,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增速分别为30.8%、26.4%、12.6%和11.1%,均实现2位数以上增长。服装鞋帽针纺品类商品零售虽受疫情影响增速为负,但降幅分别较1-8月、1-9月、1-10月收窄3.8个、2.1个和1.0个百分点,逐步回暖向好。
(二)网络商品零售“快”的势头迅速
随着网上零售、无接触购物、互联网+等新业态逐渐兴起,泰州市网络商品零售呈现快速发展势头。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81.10亿元,同比增长37.8%,分别较上半年、前三季度提升4.1个和1.3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个百分点,持续高位运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娱乐健康类商品“增”的表现突出
1.文娱体育类商品消费热度攀升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电子出版和音像制品、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9.1%、58.3%、93.9%和22.2%,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电子出版和音像制品类商品消费增速均高于50%。
2.健康类商品需求得到释放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居民对健康类商品需求持续增加。1-11月,全市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4.71亿元,同比增长16.3%,分别较1-8月、1-9月、1-10月提升6.8个、5.0个和2.9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实现零售额5.03亿元,同比增长36.6%,拉动当月限额以上零售额2.0个百分点。
二、批零住餐行业情况
(一)批发业增速小幅回落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529.83亿元,同比增长10.3%,较1-10月回落1.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除医药高新(高港)区小幅下滑,增速为负,其余5个市(区)都为正增长,且增速均超2位数,批发业整体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
(二)零售业保持平稳增长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63.01亿元,同比增长13.6%,与1-10月持平,较1-8月、1-9月提升2.3个和0.6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实现销售额65.79亿元,同比增长14.5%,高出累计增速0.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除海陵区个位数增长外,其他市(区)均超过10%,为零售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住宿餐饮业持续向好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41亿元,同比增长17.5%,较1-10月提升3.8个百分点。1-11月,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6.97亿元,同比增长13.4%,较1-10月提升2.0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长态势持续向好。
三、消费品市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石油制品类消费呈现回落趋势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石油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9.81亿元,同比增长10.4%,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4.9个和2.8个百分点。从月度看,11月当月实现零售额9.01亿元,同比增长0.6%,较7月、8月、9月回落6.9个、5.4个和11.7个百分点,虽比10月提升0.5个百分点,但整体波动向下。石油制品作为大宗商品对拉动经济有着重要作用,持续回落将不利经济复苏,需重点关注。
(二)汽车消费市场低迷持续走低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类消费162.12亿元,同比下降5.9%,较1-8月、1-9月、1-10月回落3.4个、3.3个和1.8个百分点,呈持续下降趋势。从月度情况看,11月当月实现汽车类消费15.46亿元,同比下降19.3%,分别比8月、9月、10月回落27.7个、16.1个和3.3个百分点。其中,泰州汽车城有限公司、靖江龙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泰州天瑞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泰州众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影响明显。
(三)家电和建筑材料类消费需求释放不足
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9.0%,96家限额以上单位中有54家家电类商品零售增速为负,增长面不足一半;1-11月,全市限额以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9.92亿元,同比下降37.3%,降幅较1-10月加深0.3个百分点。其中,11月当月实现零售额1.89亿元,同比下降39.3%。受疫情和房地产业下行的双重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不强,需重点关注。
(四)抓新增商贸入库单位力度有待加强
截至11月底,全市月度新增入库贸易单位245家。其中,批零业211家,住餐业34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为去年(498家)的49.2%。分行业比较,批零业新增为去年(360家)的58.6%,住餐业新增为去年(138家)的24.6%;从退库单位情况看,1-11月全市共有185家企业退库,仅净增60家。其中,批零业退库171家(净增40家),住餐业退库14家(净增20家)。去年同期退库企业数为72家,净增加426家,今年净增单位数只有去年的14.1%。分行业比较,批零业净增数为去年(293家)的13.7%,住餐业净增数为去年(133家)的15.0%。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持续纾困解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助企帮扶政策,及时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因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尤其加强对其的帮扶力度,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切实将助企纾困政策精准化匹配,形成有效、完善的管理闭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保障,提振消费信心。一方面要稳定生活必需品价格,抓好基本生活物资市场供应,多渠道增发基本生活类消费券,降低居民基本生活成本,保障基本民生;另一方面要抓住“元旦”“春节”“元宵”等重要消费节点,为企业搭台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的促消费活动,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
(三)紧盯市场需求,拓展经营渠道。结合疫情给居民消费习惯带来的变化,鼓励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主动适应目前市场需求变化,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打破经营困境,同时丰富各类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商品消费。
(四)加强企业培育,提升消费潜力。一是抓好年报集中申报入库的时机,对商贸单位认真排查,挖掘现有企业,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个体户及时组织申报入库;二是加强批住餐饮行业摸底排查力度,对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好培育工作,扩大“限上”单位规模;三是做好走访调研,重点关注汽车、石油、金属制品等大宗商品类企业运行情况和市场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