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mobile365官网是多少_365bet体育在线公司备用_best365官网下载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于印发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4-27 08:57 浏览次数:
        • 文 号:泰政发〔2011〕167号
        • 发文日期:2011-09-29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泰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依据《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基础

          (一)“十一五”科技创新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美好泰州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新改善。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编制完成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振兴规划纲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新活力逐步增强,全市总体进入创新活跃期。

          科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增长,2010年达到1.8%2010年专利申请7890件,专利授权4198件,分别是2005年的4.8倍和6.6倍。2009年全市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功实现“三连冠”。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5年增长370%,占比增加4.91个百分点。2010年医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9亿元。全市共建成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3个省级科技园区,泰州医药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186项。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认定6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获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5项,获财政资助近3亿元。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市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家、江苏省工程实验室1家、江苏省工程中心10家,9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扬子江药业集团药物制剂实验室获批国家首批企业重点实验室,春兰集团清洁能源研究院等3个平台列入省“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全市拥有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民营科技企业169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4家。64人列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农业与社会民生科技彰显新优势。全市建有国家级星火学校3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5家、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5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9家、省级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9家。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等科技富民活动,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显着增长。组织实施了一批医药卫生、教育、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民生科技项目。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计削减率分别为11.7%2.6%,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创新人才偏少,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较完备的多元投融资体系;三是科技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科技政策的杠杆支撑作用不明显;四是新兴产业规模不大,部分产业停留在新兴产业的低端环节;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服务外包、创意、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发展缓慢。

          (二)“十二五”创新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看,世界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速度加快,新技术成果和新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低碳绿色”成为全球共识,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我市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给科技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我市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国家、省全力支持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继续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医药城。

          从区域看,《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使长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市接受经济辐射、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处于长三角区域发展枢纽的特殊地位,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构建城市持续发展平台;有利于利用和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新兴产业转移与合作,优化城市产业发展布局。

          从自身看,周边城市发展竞争激烈,全市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开放中高起点创新,在创新中高起点开放,努力走一条以开放创新相融并进为特征的“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新的形势要求我市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区域内外科技资源,更高水平推进自主创新,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更加注重集聚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提升承载功能,更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广泛吸纳创新要素,大力提升经济能级,努力打造以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形成创新政策和平台服务机制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高端化、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国际化、开放与创新相融并进的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

          (二)发展原则。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原则。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比重,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提升优势产业,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品牌升级、产品升级和经营管理方式升级,努力形成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并举原则。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利用创新资源,以开放促进创新,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相互融合,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产业集聚与创新型企业培育并进原则。促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资金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外资嫁接,与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构建“金字塔式”创新型企业梯队。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总体建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体制为保障、以知识和信息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型经济形态。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企业年专利申请量10000件以上,授权量4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000件和300件以上,每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190件。建立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每万人拥有R&D人员35人。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8%以上,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2015年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形成“千亿级”规模,装备制造业总量达5000亿元以上,四大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60%以上。科技惠民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围绕“1+3+N”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2.5%,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产业培育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能源消耗结构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氨氮年排放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等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6%。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成效明显。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质态提升。

          1.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化和规模化为重点,推进医药产品研发从以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产品。重点发展领域有:

          生物医药。主攻药物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药效评价技术、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疫苗与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加强特有生物资源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重点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疫苗和生物试剂。

          化学药。加快维生素C等优势原料药生产企业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装备,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理新、疗效好、毒副作用小、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研制,积极推进国家一、二类新药研发及产业化。

          现代中药。加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推进中药饮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推进传统名中医和名特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力争开发多个作用机理清晰、安全可靠的现代中药新品种。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磁共振成像诊断、医用化学检测与分析等高端成套设备。加快发展适用于基层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突破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基因与蛋白质阵列、单细胞探查检测、功能成像等关键共性技术。

          医用材料。围绕皮肤移植、组织工程材料等临床治疗需求,积极发展干细胞、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推动传统医用材料升级换代,扶持发展干细胞、人工皮肤、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高档医学敷料等技术与产品。

          生物技术。大力推进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向工业与农业领域辐射转化,以生物工业为重点,带动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品集群发展。生物技术在实施节能减排、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得到初步显现。

          2.电子信息产业。

          加速集聚一批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努力将泰州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有:

          电子元器件。提高芯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以高频微波印制板材、电子封装化工材料为主的配套产业。继续引导和支持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芯片制造企业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形成从芯片设计、硅片切磨、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打造以高端光电产品为重点的IT产业。

          嵌入式软件。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立足本市制造业,面向全国制造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嵌入式软件产品。推动软件业与制造业产业组建战略合作联盟,加快软硬件产品的融合,实现软件业与制造业的双赢。支持机电、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将嵌入式软件部分剥离,在服务本企业的基础上,向全行业提供产品。重点发展能源、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的嵌入式软件。

          3.新能源产业。

          加快企业引进和集聚,推进新能源产业由生产制造向自主研发转变。重点发展领域有:

          光伏系统集成。鼓励发展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光伏系统集成技术,重点扶持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第三代光伏电站技术、新一代高效智能光伏跟踪式系统、大功率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等。加强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与太阳能-LED结合技术的研究和攻关。

          储能装备。构建以生产锂离子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及其它新型电池为主要产品的储能装备集群,建设规模化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示范生产线。建立电动车用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开发、电池集成开发及动力电源集成开发的共享实验室和技术交流平台。支持动力电池企业制定相关标准,推广应用动力电池。

          风力设备。提高发电机、叶片、塔筒、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配套件。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自主制造能力。

          核电配套件。提高核电泵、阀、管道、压力容器、核电线缆塑料、电机、凝结水处理设备、低压开关成套设备等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及制造能力。积极开展核电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核电站机电设备的技术攻关与研发,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

          4.新兴产品集群。

          立足自身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潜力的优势产品重点突破,聚集更多同行业中的“第一”、“唯一”,形成若干新兴产品集群。重点发展领域有:

          新材料。推广应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功能聚合物技术、通用塑料改性和加工技术,有机硅、有机氟、碳纤维及延伸产品和纳米材料的高性能、多功能性研究等应用技术。发展以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智能电网。围绕智能电网发电、线路、变电、配电、用电服务、调度等环节,加快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试点。优先发展储能技术、智能变配电产品和电力电子应用设备等三大技术,适时引进发展通讯与控制系统制造技术,重点研发生产特高压电工电气配件、中低压开关柜、储能装备、互感器、无功电压优化控制与补偿系统等高端产品。

          节能环保装备。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新机制推广、治污减排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提升除尘设备、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装置等环保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向高端攀升。

          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等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

          1.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高科技船舶、动力机械、汽摩零部件、数控机床、采油装备等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

          高科技船舶。完善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加快船舶线型和综合性能快速优化设计系统、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建设。推广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造船为内容的现代造船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造船效率,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积极开发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科学考察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提升油轮、集装箱轮、散货轮和其它特种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承接大型邮轮、高档游艇产业转移,培育内河船舶品牌龙头企业,打造总装核心竞争力,实现造船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新型船用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信导航自动化设备的自主研发。通过发展船舶配套企业和吸引国内外有技术、有品牌、有实力的船舶配套企业来泰落户,提高船用配套产品本地化配套率。引导企业研究开发以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潜水装备、甲板机械、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

          动力机械。加大节能、高效、可靠和环保型发动机的研发力度,形成小型汽油机、发电机组、特种电站等为主的生产基地。研究开发特种电机和低速船用柴油机等系列产品。加快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改造,重点发展高速、重载型、小型化、智能化的系列减速机,研发生产汽车变速箱、核电用立式行星齿轮箱等一批高端产品,加快减速机产品系列化、高新化、规模化步伐,努力提高为大型成套设备的配套率。

          汽摩零部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的配套零部件技术,加大汽车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新型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粉末冶金新型成型技术、表面纳米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汽车精密轴承、超微小精密含油轴承、轴瓦、轴套、汽车刹车防抱死装置、线束总成、制冷系统密封件等目标产品。

          数控机床。提升高档精密型电火花数控快走丝线切割机床、高速数控铣床、数控龙门铣床、雕铣机、砂轮切割机、小孔穿孔机、电火花成型机和水力切割机等机床的优势,发展大型、高效、精密、高性能数控线切割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等。加快发展高档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系统及高档刀架、直线导轨副、高速高精度滚动元件等相关功能部件。

          采油装备。围绕石油钻采设备的上延下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石油钻杆、加重钻杆、钻杆接头、石油钻铤、内涂层、钻杆护套、海洋隔水管接头等石油钻具。发展壮大石油钻采产品群,实现石油钻采产品整机化、大型化,从单一的零部件生产向石油钻具终端产品转型。

          2.化工产业。

          以规模化、特色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为方向,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石油衍生产品。重点推广应用新型催化技术、新型分离技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精细加工技术。加大清洁燃料油、润滑油、低碳柴油等高档油品生产比例,继续发展改性沥青、甲乙酮等高新技术产品。

          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用柔性生产装置技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技术、新型反应器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技术、化工耦合集成技术、新型单元反应技术。形成以“三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和定制化学品为龙头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3.其它传统优势产业。

          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和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在纺织、冶金、轻工、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面向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中节能减排技术需求,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废水处理、烟控处理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助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

          (三)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围绕创新型经济发展目标,按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科技服务业为核心,着力优化结构,增强综合配套功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1.科技金融。

          推动科技与金融两大资源、两大要素的结合,促使科技金融跃上新台阶。

          创业风险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促进社会各类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壮大创业投资资本规模,推动创业投资体系建设。

          科技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科技贷款专营机制,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贷款模式,出台科技银行信贷风险补偿金政策,为科技银行提供新的信贷风险保障。

          科技小额贷款。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制定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和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开展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票据贴现、贷款转让、咨询和结算业务。

          科技担保。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市(区)设立科技再担保公司,积极开展科技再担保业务。规范科技型企业与银行及其贷款担保公司的借贷关系,加强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科技保险。逐步推进科技保险,扩大承保范围,创新保险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在自主创新、研发、交易、融资、企业并购等方面,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开拓科技企业融资保险产品。支持发展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2.科技中介服务。

          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鼓励、引导和扶持各类中介机构发展,形成门类齐全、专业水平高、品牌效应强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情报研究所、信息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为骨干的技术咨询服务平台,促进共性技术服务、风险投资、科技咨询、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标准咨询、安全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依托中科院泰州技术市场网和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泰州分中心,加强与国内外重点技术交易机构的联系,汇集科研成果,形成机制灵活、行为规范、特色鲜明的技术交易网络。

          科技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立足共性技术领域,建设我市大型、贵重科技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采取企业所有、购置补贴、有偿共用的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购置尖端研发仪器设备,共享资源。积极参与全国、长三角和江苏科技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为企业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提供实验、试验、测试、检验等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组织有条件的市(区)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推进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协同发展。深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推进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把促进专利运用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完善专利产业化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1+3+N”产业领域专利产业化项目建设。联合金融部门、风险投资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担保机构等共同组建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平台,畅通专利技术产业化渠道。

          3.服务外包。

          确立“省级基地城市+示范集聚园区+重点企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建立市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服务外包示范区。依托我市生物医药、机电(船舶)、化工等产业的制造和研发优势,鼓励在医药城、科技创业园、软件园、数据产业园以及各物流园区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建立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示范区,不断扩展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空间,吸引跨国公司、境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加快推进软件园、数据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研发、销售、生活等功能,成为市区承揽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业务的重要载体。

          研发外包基地。以医药城为重点,以医药研发外包为龙头,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成国际领先的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和合同生产组织(CMO)外包平台。以软件园和数据产业园为基础,做大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设计外包、医药企业管理软件外包、数据服务外包、金融后台、创意设计和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建设以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和培训中心为一体的企业IT独栋总部园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集中式数据中心设施的整合和外包服务。

          (四)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

          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保障,努力实现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新跨越,创新型经济新突破。

          1.培育创新型企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更高层次的引进和并购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更大力度推进骨干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进行高位嫁接,开展高端合作、平等合作,更高起点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分工协作和分类指导,突出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应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通过培训、示范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推动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塑造知名品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发挥广大职工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2.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校企联盟”等紧密合作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重点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品集群,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大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和支持建立外资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把产学研合作向境外拓展,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鼓励本土企业研发活动国际化。

          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骨干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公共科技资源向各类企业开放。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按照“面向产业、需求导向;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明确权益、协同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批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加强上下联动和资源整合,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保障与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探索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全面提高科技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将科技园区打造成为我市自主创新核心区、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新兴产业承载区和创新型经济先导区。

          1.医药高新区。

          立足“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定位,突出“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主题,高举创新旗帜,弘扬创业精神,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集聚高端人才团队、落户高端成果、兴办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促进园区内生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把中国医药城建设成为引领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平台、融入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桥头堡”、承载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坚持产业化、资本化、人才化创新发展道路,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推动中国医药城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力争引进100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落地申报1000项左右创新成果,创造1000亿专有技术市值,集聚1000家以上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实现10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努力把中国医药城建设成为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跨越的先导区、全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区。

          坚持产城一体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和城市功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大健康产业现代化新都市。坚持产业垂直整合,着力推进企业集群发展。精心策划和设计疫苗、生物医药、化学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保健品等特色产业链,以完善的产业链集聚项目,加速推进产业化。坚持优化功能,着力推进平台集中。强化平台在项目集聚、人才落户、成果落地中的核心承载功能,把中国医药城建成平台最集中、功能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平台。坚持资源共享共用,着力推进节约集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特色产业园区。

          按照“国际化提升、信息化带动、市场化导向、差别化竞争、绿色化推进、集聚化建设”的发展原则,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重要技术标准的联合开发,形成创新协同、生产配套、资源共享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彰显产业发展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有:

          泰州新能源产业园。打造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光伏、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建设1-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稳步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

          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千亿产业园区、东部智慧新城”为目标,依托高新技术,运用数字手段,重点发展新媒体、新一代通讯内容开发及应用、软件服务及培训、文化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向文化、创意、应用等领域延伸,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集创意企业孵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品交易及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

          靖江船舶产业园。重点发展大中型船舶、工程船、特种船和海工产品等高附加值船舶,做强船舶制造业;培育动力设备、推进系统、通讯与导航设备等船舶配套高技术产品,做大船舶配套业;建设船舶产业集群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务中心等服务平台体系。

          泰兴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重点开发高效、低耗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工业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一代烟气除尘脱硫,工业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白色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及装备。开发环境监测技术及产品。

          姜堰智能电网产业园。加大通信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用户端等产品研发力度,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用电信息采集、三表抄收、家电智能控制、家庭智能安防等软硬件系统功能集成,推动以智能电表、智能家居和电子信息化为中心的智能家庭产业发展。

          兴化不锈钢及制品产业园。发挥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挂靠大院大所,共建研发平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招才引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核电、高铁、石油等领域特种合金材料,加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

          海陵微电子产业园。加大电力应用、测试分析、石墨电极加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重点发展顶置天线装置、设备状态信息在线监测系统等软件。抓住国家出台动漫软件政策机遇,积极寻求游戏、动漫等文化软件的突破。

          高港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提升海洋船舶和海洋疏浚工程船型的研发与建造能力;围绕船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和完善与船舶业发展相适应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能力,逐步掌握大型高端深海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不断增强模块制造能力。

          3.创业园区。

          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科技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载体。进一步拓展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功能,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提供研发、试制、经营场地和设施共享,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和加速企业成长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

          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链接”功能,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自主创新源头的紧密合作,力争筹建大学科技园区。注重与科技资源集聚地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促进知识转移,充分发挥孵化器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将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园、新兴产业培育的先导区、创新体系建设的试验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六)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和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民生科技产业,显着增强科技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

          1.现代农业。

          高技术农业。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重点开发优质高产多抗水稻、优质专用小麦、高品质抗病虫专用棉花、高油双低油菜等产品。开发优质蔬菜、林果、中药材、花卉新品种。选育瘦肉型猪、优质肉羊、优质河蟹,开发畜禽水产良种工厂化现代繁育技术。

          规模农业。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现代化。重点培植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深加工、银杏深加工、花卉园艺、特种水产品、畜禽六大系列产品的农产品示范园区,形成以银杏产业、蔬菜深加工等为主的创汇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保鲜、储藏等配套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前伸后延,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名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多用途新一代小型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大马力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深加工成套装备、饲料机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农产品储运装备。加强对配套农机具和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发。促进农机用内燃机节能、降耗、减排,提升稳定性能。加快发展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园林、营林、森防和节水灌溉等领域农业机械产品。

          2.社会民生。

          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生存安全,大力加强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重大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与集成示范,组织实施安全领域的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提高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重大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

          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组织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农村居民和老龄人口诊疗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范技术能力,努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生命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以水污染科技治理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组织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以科技投入为抓手,扎实推进科技金融互动。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

          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适度超前、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用于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探索财政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拨改投、拨改贷”创新举措,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为主相结合的新型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各类主体加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投入。提高政府创新资金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发挥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作用。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实施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购并、参股和重组,加快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立足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和资源基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创业板和香港等境外创业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

          规范风险投资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原则,不断扩大全市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资本的结合,不断放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其它经济组织及个人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推进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工作,降低企业科技创新风险。

          (二)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医药城“人才特区”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核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与大力培养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重点通过特殊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发展的紧缺人才。整合和利用市内外各类培训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快现有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技术的更新。

          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既要通过“筑巢引凤”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招贤纳才环境,吸引市外、海外高层次人才,又要借助我市临近上海、南京等人才富集城市、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只求所用、不求所有,通过借才借智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研究型人才与产业化人才相结合。在努力提高研究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同时,着力增加成果转化、产品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的数量,加快培养一批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全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宏观指导,集中资源,加强“三大科技创业载体”建设。

          更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对社会开放,为创新服务。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服务网络、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平台,形成较为合理并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布局,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更高层次推进创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成科技资源和社会资本,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孵化服务功能。以优势研发带动产业创新,以龙头产品带动纵向产业链发展,以发展方式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着力增强产业项目集聚能力。

          更高水平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建立特色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创新带动横向产业链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努力形成基地内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壮大的发展格局。

          (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针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引进国际技术、人才、资金,不断提升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吸引和鼓励跨国公司来泰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营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研发第一线。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要素,通过实行技术入股、股份期权等形式,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集聚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联盟,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实现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以机制建设为基础,形成保障发展的合力。

          创新型经济发展涉及面广,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强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成立创新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聘请知名专家提供咨询服务,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点任务。各地、各部门应按照本规划要求,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策机制。加强对国家、省、市创新型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梳理、宣传和落实,帮助企业、高校院所等用足用活政策。落实“双轮驱动”实施意见的财税奖励政策,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在科技型企业等群体中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在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载体平台水平等综合评价机制,纳入干部考核和绩效管理,形成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鲜明导向,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